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识15问

作者: 时间:2020-04-20 点击数: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识15问

1.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

从武汉市不明原因肺炎患者下呼吸道分离出的冠状病毒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COVID-19。

2.新冠肺炎患者有哪些临床表现?

新冠肺炎患者起病以发热为主要表现,可合并轻度干咳、乏力、呼吸不畅、腹泻等症状,流涕、咳痰等症状少见。部分患者起病症状轻微,可无发热,仅表现为头痛、心慌、胸闷、结膜炎、轻度四肢或腰背部肌肉酸痛。多数患者预后良好,部分患者在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病情发展迅速,甚至死亡。

3.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4.什么是飞沫传播?什么是接触传播?

飞沫:一般认为直径>5um的含水颗粒,飞沫可以通过一定的距离(一般为1米)进入易感的粘膜表面。飞沫的产生:(1)咳嗽、打喷嚏或说话;(2)实施呼吸道侵入性操作,如:吸痰或气管插管、翻身、拍背等刺激咳嗽的过程中和心肺复苏等。

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粘膜或皮肤的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1)血液或带血体液经粘膜或破损的皮肤进入人体;(2)直接接触含某种病原体的分泌物引起传播。

5.出现哪些症状时需要就医?

(1)发热(腋下体温≧37.3℃)、咳嗽、气促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

(2)且有武汉旅行或居住史,或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者),或发病前14天接触过来自武汉的发热伴呼吸道症状的患者,或出现小范围聚集性发病。应到当地指定医疗机构进行排查、诊治。

6.就医时应注意什么?

(1)如果接触者出现症状,要提前选择有发热门诊的定点医院;(2)就医途中和就医全程应佩戴口罩;(3)避免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应该呼叫救护车或者使用私人车辆运送病人,如果可以,路上打开车窗;(4)患者应时刻保持呼吸道卫生和进行双手清洁,尽可能远离他人(至少1米);(5)任何被呼吸道分泌物或体液污染的物体表面都应该用含氯的消毒剂清洁、消毒;(6)就医时,应如实告知患病情况和就医过程,尤其应告知医生近期的武汉旅行和居住史、新冠肺炎患者或疑似患者的接触史、野生动物接触史等。

7.如何正确洗手?(七步洗手法)

(1)内:洗手掌,流水湿润双手,涂抹洗手液(或肥皂),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2)外:洗背侧指缝,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3)夹:洗掌侧指缝,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揉搓;

(4)弓:洗指背,弯曲各手指关节,半握拳把指背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5)大:洗拇指,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6)立:洗指尖,弯曲各手指关节,把指尖合拢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7)腕:洗手腕、手臂,揉搓手腕、手臂,双手交换进行。

注意在触摸公共物品、餐前便后使用肥皂(洗手液)用流水洗手,用一次性纸巾或干净毛巾擦手;咳嗽或打喷嚏后要洗手,避免用手触摸眼睛、鼻或口。

8.如何选择与使用口罩?

(1)口罩选择

①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可以阻挡70%的细菌,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呼吸道感染,无法防霾。连续佩戴4小时更换,污染或潮湿后立即更换;

②N95医用防护口罩,可以阻挡95%的细菌,能有效预防呼吸道感染,可以防霾。连续佩戴4小时更换,污染或潮湿后立即更换;

③普通棉布口罩,只能阻挡36%的细菌,它的材质可能为棉布、纱布、毛线、帆布及绒等,由于材质本身不够致密,无法起到预防感染目的。棉布口罩、海绵口罩在预防呼吸道感染时均不推荐;

(2)口罩更换

①医用标准的防护口罩均有使用期限,口罩专人专用,人员间不能交叉使用;

②口罩被患者血液、呼吸道/鼻腔分泌物,以及其他体液污染要立即更换;

③较高风险人员在接诊高度疑似患者后需更换;

④其他风险类别暴露人员佩戴的口罩可反复多次使用。口罩佩戴前按规程洗手,佩戴时避免接触口罩内侧。口罩脏污、变形、损坏、有异味时需及时更换;

(3)口罩保存、清洗和消毒

①如需再次使用的口罩,可悬挂在洁净、干燥通风处,或将其放置在清洁、透气的纸袋中。口罩需单独存放,避免彼此接触,并标识口罩使用人员;

②医用标准防护口罩不能清洗,也不可使用消毒剂、加热等方法进行消毒;

③棉纱口罩可清洗消毒,其他非医用口罩按说明书处理。

(4)口罩佩戴

戴口罩前要把手清洗干净。鼻夹侧朝上,深色面朝外(或褶皱朝下)。上下拉开褶皱,使口罩覆盖口、鼻、下颌。将双手指尖沿着鼻梁金属条,由中间至两边,慢慢向内按压,直至紧贴鼻梁。适当调整口罩,使口罩周边充分贴合面部。

(5)废弃口罩管理

普通居民用过的废弃口罩,宜将废弃口罩简易破损(扯烂或剪碎)后,用塑料袋、保鲜袋密封投放在专用容器内,按照生活垃圾分类的要求处理即可;存在发热、咳嗽、咳痰、打喷嚏等症状的人员佩戴的口罩,不可随意丢弃,应视作医疗废物处理,或接触过此类人群的人员,宜将废弃口罩消毒(喷洒75%酒精、84消毒水)后,用塑料袋、保鲜袋密封投放在专用容器内。投放后应及时洗手消毒。

9.交通出行应注意什么?

正确佩戴口罩。建议步行、骑行或乘坐班车、私家车出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和班车时,务必全程佩戴口罩。途中尽量避免用手触摸车上物品。车辆内部及门把手建议每日用75%酒精等擦拭消毒。

10.常用消毒剂如何使用?

(1)手消毒剂

多为含酒精、过氧化氢或复配成分的免洗消毒剂,取适量的手消毒剂于手心,双手互搓使均匀涂布每个部位,作用时间1分钟。

(2)75%酒精

常见的75%酒精可用于消毒。75%酒精可用于皮肤消毒,因有较强刺激性,不可用于黏膜和大创面的消毒。直接使用不再稀释。

(3)碘伏

药店购买的碘伏一般为5g/L(W/V),可直接用于皮肤、粘膜的消毒。

(4)84消毒剂

84消毒剂是常见的含氯消毒剂,有效成分为次氯酸钠。可用于一般物体表面、织物、血液、排泄物等的消毒。浓度为250mg/L-500mg/L的84消毒剂,可用来对桌面、台面等一般物体表面进行擦拭,也可用来拖地或者浸泡织物。以浓度为5%(±1%)的84消毒剂为例,可用普通矿泉水瓶(500ml)取2升水(4瓶),倒入水盆中,再加入2满盖(约16ml)84消毒液,有刻度容器的使用刻度容器量取液体会更准确,适当搅拌均匀,即可用毛巾或抹布浸湿后擦拭台面或浸泡物品,作用15-30分钟以后,台面可再用清水擦拭。

(5)过氧化氢消毒剂(双氧水)

日常消毒用的是医用双氧水,医用双氧水可杀灭肠道致病菌、化脓性球菌、致病酵母菌,一般用于物体表面消毒。双氧水具有 氧化作用,常用浓度为3%,擦拭到创伤面,会有灼烧感、表面被氧化成白色并冒气泡,用纯净水清洗一下可缓解灼烧感。

特别提醒:配制好的消毒液不可再与其他消毒或清洁用品(比如酒精、洁厕灵等)混用,这样既不能增强功效,更可能会导致严重的毒副作用。含氯消毒剂有皮肤黏膜刺激性,配置和使用时应戴口罩和手套。消毒液应放置在儿童触碰不到的地方。酒精使用应远离火源。

11.前往公共场所如何做?

(1)前往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必须正确佩戴口罩,减少接触病原风险;

(2)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袖或屈肘将鼻完全遮住;将用过的纸巾立刻扔进封闭式垃圾箱内;不能随地吐痰,口鼻分泌物用纸巾包好放入专设的垃圾桶内;

(3)外出回家后及时洗手,如有发热和其他呼吸道感染症状,特别是持续发热不退,及时到医院就诊;

(4)疫情解除前不举办、不参加任何聚集性活动。

12.如何进行身体锻炼?

(1)锻炼时间宜“晚”不宜“早”

清晨不仅感官不敏感,运动协调能力较差,人体的肌肉、关节及内脏功能均处于松弛低下状态,对体育锻炼尚不能适应,容易造成急、慢性损伤。再次,清晨起床时人体血液黏性最高,加上锻炼时出汗引起水分消耗,血液更为黏稠,容易造成血管梗塞而突发心脏意外或中风。而在下午或黄昏时分,人的体力更容易发挥,身体的适应能力和敏感性最强,全身肌肉、关节的协调能力最强,尤其是人体内脏的功能活动及血液循环均已处于稳定状态,对体育锻炼有良好的适应能力与耐受性。因此,对于锻炼者而言,选择清晨锻炼,尤其是摸黑起来立即进行体育锻炼是不可取的。在下午或黄昏时参加体育锻炼更适合。

(2)锻炼手段宜“博”不宜“单”

体育锻炼不同于运动员的专业训练,其目标是追求身心全面协调发展,使身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运动能力、各种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发展。因此,在锻炼手段的选择上应注意全面性,避免长期使用单一的手段进行锻炼。锻炼如同进食,如长期偏食则会营养不良。

(3)锻炼过程宜“缓”不宜“急”

锻炼者在锻炼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要遵循机体对运动的适应规律,运动量安排要由小到大,运动的持续时间、距离、次数、速度、频度和强度等要逐渐增加,锻炼的内容和方法也要由易到难,从简到繁,逐步提高。总之,锻炼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正式进行锻炼前,一定把准备活动做得充分一些,在身体对运动的适应性增强时,才可逐步增加运动的强度。

(4)锻炼地点宜“开”不宜“闭”

要保证健身场所良好的通气性。锻炼过程中人的呼吸深度增加,空气在人体中的转换频率加快,而密闭空间中的空气质量较差,含氧量低,肺通气量越大,呼吸深度越深,吸入体内的有害气体就越多,对人体的害处就越大。即使在户外进行锻炼,也应选择树木较多、安静清洁之处进行锻炼,如公园、田野、河畔、山边、湖旁等。

(5)锻炼呼吸宜“鼻”不宜“口”

建议在锻炼过程多采用鼻进行呼吸,少采用口进行呼吸(当然,特殊的项目如游泳例外)。这是因为用鼻呼吸更符合卫生的要求。经鼻吸入的气体是加工过的气体,对喉、气管等的刺激性已大大减少。在锻炼过程中,用鼻吸气比用口吸气符合生理卫生。

13.如何进行个人心理防护?

(1)学会甄别疫情信息

面对各种渠道传递而来的疫情信息,我们要学会甄别,不信谣,不传谣,通过政府网站、新闻联播等正规渠道了解相关信息,避免因为疫情信息过量带来的紧张、焦虑等情绪导致的心理压力。

(2)接纳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面对疫情发展,长时间宅居生活,有紧张、担忧、烦躁、害怕等负面情绪都是正常的,要学会接纳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也可以通过呼吸放松、肌肉放松、听音乐冥想等方法调节自己,接受现在的处境。

(3)通过自我暗示做好积极心理应对

通过反复的自我暗示,可以激发我们积极向上的情绪和行为,让我们带着希望生活,坚信国家应对措施得力,一定会战胜冠状病毒。没有必要过分焦虑,最后的成功一定属于我们。只要大家团结一致,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疫情终将过去,期待春暖花开!同时寻找自己的不合理理念,在自我辩论中升华自己的积极心态。

(4)合理安排日常活动

充分享受与父母、老师、同学的沟通交流。制定作息表,合理安排“宅”居生活,挖掘爱好,培养特长,通过充实有趣的生活保持良好心态。

14.被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污染时应如何处理?

当出现如下情况时,需及时消毒处理:

(1)皮肤若被污染物污染时:应立即清除污染物,然后用一次性吸水材料蘸取0.5%碘伏消毒液或含氯消毒剂和过氧化氢消毒剂擦拭消毒3分钟以上,使用清水清洗干净;

(2)黏膜若被污染物污染时:应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

(3)衣物若被污染物污染时:按患者衣物处理,若无肉眼可见污染物的可用流通蒸汽或煮沸消毒30分钟,或先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然后按常规清洗,贵重衣物可选用环氧乙烷灭菌方法进行消毒处理。

15.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发热人群应如何管理?

(1)不符合本次流行病学史,仅有发热,体温低于37.3℃,建议严格居家隔离,多喝温开水,检测体温1至2天,无好转,到门诊、急诊就诊,外出时戴口罩;

(2)不符合本次流行病学史,发热高于37.3℃,有咽痛咳嗽,应到门诊、急诊就诊,听从医生安排;

(3)符合本次流行病学史的发热病人,应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在路上和医院时尽可能远离其他人,到发热门诊挂号就诊,听从医生安排。

Copyright ©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版权所有:教务处